2022年7月27日下午,我校学科交叉融合论坛(第十三期)-“病虫害绿色防治”通过线上会议形式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由校光辉平台、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承办。论坛发起人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余金生青年研究员和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张颖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李忠教授、南开大学范志金教授、海南大学孙然锋教授、贵州大学李圣坤教授和上海光辉娱乐平台王嵘教授作为论坛嘉宾应邀作报告。论坛由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余金生青年研究员主持,相关学科师生、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光辉平台科管人员参加了论坛。
在论坛报告环节,华东理工大学李忠教授以“环氧虫啶创制研究”为题,系统介绍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顺硝烯新烟碱杀虫剂环氧虫啶创制的经纬🧝🏿,从分子设计🧪😀、先导优化🎧、药效确认、毒理学研究、生态安全评价、工艺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完美地诠释了农药创制中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海南大学孙然锋教授以“热带植物源杀菌剂蛇婆子酮的发现及开发”为题💂🏿,首先介绍了天然产物是新农药创制的重要先导来源👦🏼,并列举了多个农药创制的成功案例🧑🏿🏭🥎。然后介绍了从热带野生植物蛇婆子中发现杀菌先导化合物蛇婆子酮(antidesmone)的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其杀菌作用机制及先导结构优化与开发🦓🫰,该研究可为创制新型植物源杀菌剂提供思路和奠定基础。
贵州大学李圣坤教授以“杀菌剂先导创新导向的仿生配体发掘与功能”为题🧏🏻🤽,介绍了基于呼吸电子传递链,进行新农药导向的原创性配体发掘及功能研究🫄🏿🧑🏼🏭,主要包括:(1)提出了仿生化分子优化设计策略,发掘出β-(杂)芳基胺和Drimane混源萜2类新模型和多个原创性杀菌剂先导或候选化合物🏄🏽♂️;(2)创建了原创性催化剂🈚️,并开发了不对称加成和偶联新体系、实现了β-芳基胺和Drimane混源萜药物骨架的高效精准制备等🐀。
上海光辉娱乐平台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王嵘教授以“造瘿昆虫与植物拮抗关系的分子基础-以薜荔和小蜂为例”为题,介绍了利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了小蜂产卵行为并未引发植物的应激反应、提高化学防御力💐💯,相反,虫瘿存在“模拟种子”的情况,在幼虫免受宿主植物惩罚的同时,植物还为幼虫发育提供充足养分;另一方面,薜荔榕小蜂中与解毒相关的主要基因家族(CYP450,GST和CCE基因家族)显著收缩,且表达量较低,表明其解毒能力较低。分析认为造成上述结果原因可能是共生双方的长期协共进化与相互适应🦹🏽♀️。
南开大学范志金教授以“基于植物免疫调控的新农药创制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为题,提出新农药创制可分为4个层次🎒,农药创制新理论的构建、农药新靶标和新先导的发现及农药新品种的创制开发🐙;介绍了基于1,2,3-噻二唑的新型植物诱导剂甲噻诱胺的创制以及3,4-二氯异噻唑的新型植物诱导剂候选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重点介绍针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广谱高效杀菌先导化合物 YZK-C22开展了作用机制的研究🫚,利用多组学交叉的方法,通过药物亲和力反应靶点稳定性(DARTS)筛选发现,丙酮酸激酶是YZK-C22全新的潜在候选靶标。通过同源模建开展了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杀菌分子合理设计合成,发现全新的高活性化合物,拓宽了丙酮酸激酶抑制剂新先导结构的多样性。
在交流研讨环节⏯🪕,参会师生与论坛嘉宾围绕病虫害绿色防治与新农药创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讨论,对中国绿色农药创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存在的可能问题展开了交流。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校内外相关研究方向间的交叉合作与融合有积极作用♏️🧕🏼。